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教育强国、数字中国战略部署,切实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基础教育战线广大学校、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构建信息化智慧教学环境,探索数字化条件下的新型智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中国教育报主办、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协办的中国教育报“课程育人”信息化创新课例征集展示活动于2022年10月正式开启。征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全国中小学教师,近三个月时间收到5478个案例投稿。中国教育报组织成立案例审核专家委员会,共进行三轮审核,最终遴选出100个典型案例(附案例名单,包含课例、微课2种课型)。以下精选出10个案例作详细展出介绍。更多创新案例请扫码查看。
在蓬勃发展的世界图景里,“数字化”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一路狂飙。教育数字化已然成为推动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习总在中央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育人质量越发成为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如何科学推进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育人功能,赋能课堂教学提升育人质量?这是新时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关切。
科学推进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不是过分彰显“技术”有多么“行”与“能”,其核心价值导向和目标指向是促进课堂教学育人质量提升。数字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应以课堂教学的原本意义和根本宗旨为逻辑基点。课堂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人类优秀文化)为资源载体、以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统一为本质特征、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实践活动,这是课堂教学的原本意义。这就意味着,课程内容、教师“教”的活动以及学生“学”的活动这三个要素交互作用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与此同时,课堂教学必然蕴含人类优秀文化的对学生生命的激发与浸润,蕴含教师高尚的道德智慧对学生生命的启迪与感召,也蕴含学生主体发展动能自觉而完满的释放与张扬。这足以说明,育人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和根本宗旨。
育人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过程”与“工程”。关乎学生生命发展的内涵指标是多方面的,既有知识技能的达成,也有能力素养的培育,还有健康身心的塑造,更有道德素养的养成,而每一个指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和动态变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影响学生主体发展成效和水平的相关要素——教师和课程的育人功能与成效既是时时刻刻的,更是潜移默化的。
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早期称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既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学术研究和中小学教学实践探索中的生动问题。长久以来,我们在学术上研究了不同技术对于教学环境、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的作用,形成了众多“基于某某技术的教学模式”。然而反观实践,这些教学模式在中小学往往或被束之高阁,或仅仅在展示课中昙花一现。回归到常态化课堂,数字技术又往往仅仅剩下大屏幕、PPT和展示台等为数不多的“传统设备”。究其原因,或许是我们对技术追逐太多,对育人关注太少。这使得我们过分追逐技术在课堂上的浅层应用方式,而对于技术如何真正赋能课堂育人思考不全不深。在技术快速迭代发展的大潮中,浅层应用方式好像一朵朵浪花,激起过后便无影无踪了。
数字技术无疑可以对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进行科学化、精准化“赋能”。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是:数字技术以其具有的功能价值,作用于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内容、教师“教”的活动以及学生“学”的活动这三个基本要素,并融入其内在交互关系中,从而整体性、深层次、根本性提升课堂教学育人功能。
概而言之,数字技术赋能课堂育人,其核心在于遵循课堂育人的基本逻辑,突出的是一个“更”字。在实践目标上,数字技术赋能课堂育人的目标,是使课堂可以更好地完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任务,使得课堂育人更有力量。
在实践路径上,数字技术赋能课堂育人,其核心内涵在于挖掘数字技术应用于课堂三个基本要素的关键场景,突出的是一个“化”字。在赋能课程内容方面,数字技术可支持开放化选择资源、多元化表征内容、虚拟化再造情境、智能化生成问题和生态化营造环境,彰显课程内容的高尚性;在赋能“教”的活动方面,数字技术可实现结构化整合过程、动态化激活要素、形象化演绎知识、审美化表达意义和时空化连接场景,增强教学过程的丰厚性;在赋能“学”的活动方面,数字技术可助力便捷化交互协作、数据化提取信息、精准化分析数据、即时化反馈结果和泛在化拓展学习,提升学习策略的灵动性。以课堂三个基本要素为纽带,数字技术得以赋能全要素和全过程的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打造回归本真的课堂教学。
中国教育报“课程育人”信息化创新课例征集展示活动中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一线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智慧的绽放。此次案例征集范围广、内容多、质量高,一方面为我们展现了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用微课这一形式为我们展现了数字技术塑造课堂新优势、新赛道的可能。综合来看,此次展示的案例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内容视角全面。从横向上看,案例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等多个学科,体现了数字技术赋能学科育人和“五育并举”的巨大潜力;从纵向上看,案例包含了小学、初中和特殊教育等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现了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广阔宽度。
二是技术运用形式丰富。在案例中运用了动画工具、可视化工具、多媒体工具、即时协作工具、师生交互工具和AR工具等多样化的技术工具,有效地支持了情境创设、师生交互、课堂评测、深入探究等课堂教学过程,促使课堂过程更加丰满。
三是技术赋能切实精准。在课例展示中,教师们并没有过分追求“炫技”,而是遵循学科特点与课堂需求,有选择、有创意和有特色地开展适切化技术运用,使得技术真正围绕课堂的各个要素、围绕育人目标实现赋能,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次“低调但奢华”的数字化课堂体验。
“数字”可为课堂“赋能”,没有充分依托数字化赋能的课堂或许是很可怕的;“育人”是课堂应有之义,没有坚守育人为本立场的课堂则是很危险的。为此,预想数字技术赋能课堂育人的未来方向:
第一,应牢牢把握“育人为魂、技术赋能”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在于育人,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切实保证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的育人功能以及学生的自主发展动能得以实现,并真正让课堂教学回归其原本意义,切不可本末倒置。
第二,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课堂育人是“教师依托人类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课堂上育人的主动性,保护教师的课堂主导权,增强教师育人的主动性和对数字技术的判断力。提升教师灵活合理运用数字技术的数字素养是助推技术赋能课堂育人的根本之策。
第三,深入挖掘数字技术育人的文化内涵。人类优秀文化是高品质课堂育人的基本依托,数字技术植根于当前波澜壮阔的数字时代之中,产生了丰富而优秀的数字文明。课堂育人要彰显数字技术的文化属性,将新科技催生的新文化有机地融入课堂内容与活动过程中,使得课堂育人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让技术文化为教育注入新的“DNA”——这或许是技术赋能教育的新期待。(作者李铁安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包昊罡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课程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学习内容,本单元教材包括:(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含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三个内容)。本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本课时主要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采用动画形式演示,直观形象地把抽象概念简单化,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做准备。
课程介绍:教师将本单元主题设计为“BetterPlan,BetterVacation”。围绕主题从第一个话题“Myfavouriteactivities”展开(共四个话题),共五课时完成。本课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从学生学习语言整体性、应用性的角度出发,摒弃了以往片面注重词句的教学,将英语教学转向应用性与生活化,注重学生语言学习的情感体验、整体认知及思维进阶。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英语。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发展,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寒假生活息息相关,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
课程介绍:本节课围绕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真实问题情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可视性、直观性,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利用智慧平台的抢答和抽选等功能选择学生和小组进行回答和展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利用智慧平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评价学习效果,调节教学进度;利用信息化赋能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生活经验和具体事实引导学生从物理的视角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介绍:本课例从学情出发,以各族人民“共同迈向社会主义”、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国家治理”、各民族“共同实现繁荣发展”这三个“共同”为主线G网络以及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等数字化智慧教学手段,以技术赋能学科教学,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民族地区。本课是新时代初中历史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铸魂育人”的一次探索,以“小切口”观察“大历史”,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完成“铸魂”目标。
课程介绍:《海底世界》全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探索海底奇妙之处的兴趣。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中实时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海底植物的图片、章鱼活动方式的视频、海底动物的音频等为学生展示海底世界;其次,学生通过“抢红包”的形式选择各组的探究任务(分动物组、植物组、矿物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任务学习再分享,在班级内进行拼图阅读,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再其次,注重体验式学习,学练结合,在练笔之前,教师再次通过类文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如何围绕中心句展开写作,并带领学生总结写作方法;最后,立足文本,结合时事新闻,播放海豚误食橡胶手套死亡后被解剖的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引起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课程介绍:本节课采用“小场地、大密度”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注重“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在课堂中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在跨学科融合下,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主题,通过情景教学设计三种红军长征过程中常见的负重动作,在体验与学练下进行红色熏陶。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驱动式帮助学生在真实运动情景中解決问题,设置物资传送接力赛,每个小组在不限定动作姿势的情况下能够把所有物资在跑动的过程中进行传递。在音乐伴奏下,安排上肢、下肢、腹肌、背肌的循环练习,使学生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充分锻炼。通过运动智能穿戴设备监测,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完成课堂任务,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课程介绍:《端午粽》是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四篇课文,旨在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家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本课是一篇描写传统节日的散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教学以有序、有趣、有情“三有”作为设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