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到青白江区参加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师研究与发展专委会 “‘同上一节课’暨‘结构化教学’教师研修活动”。四川西部教育院是参与协办单位,我应该参加而且很想参加,于是有了一天的参与。
上午听过学教育研究院操太圣教授的专题报告,以及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魏星所长、深圳市罗湖区数学教研员穆传慧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郑新民教授的学科教学变革见解。
托尼∙瓦格纳在《创造者的培养》说:“在21世纪里,你知道什么,相比于你能利用你知道的做什么,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创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的兴趣与能力,才是当今所有学生需要掌握的唯一一项重要技能。”教育要从教学生拥有知识到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育转识成智。什么是智慧?我们要引导学生的智慧是什么?在《影像中的教育学》中我有如下讨论:
《论语》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的说法,智者喜欢水,水的特点是动。受此启发,我们可以说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智慧是对知识的灵活的、有效的运用。如果读了一堆书却不会用,那么只能变成“两脚书橱”而已;只有把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与实践,让知识发挥作用,这才说得上完成了转识成智。
智慧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狡猾也有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那么智慧和狡猾的区别在哪里?智慧是把知识应用在正当的途径,体现合乎规范的伦理要求,智慧本身具有一种内在德性。而狡猾的人就是把知识用歪了,把知识灵活运用在歪门邪道上是狡猾,狡猾的行为应受到批评、谴责,乃至受到制裁。
就智慧和聪明而言,如果在两个词前边选择“小”与“大”两个形容词来修饰,我会说小聪明、大智慧。聪明的格调小一些,考虑的是局部与眼前,可能是眼前不吃亏;智慧的格调大,视野宽阔、境界高明。人们常常说“天生聪明”,却没有“天生智慧”的说法,这说明智慧不具先天生成性,更多的是后天养成性。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性,给我们这些平凡人以努力与成功的希望
以此,或许我们可以说,转识成智意味着要让所学的知识用起来、动起来;要把所学的知识用在合理的、正当的途径;运用知识的时候要有大局观念、长远观念,要在实践当中学会实践,在运用当中学会运用。我想,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自身素质的关键,也是从教“考生”到教“学生”转变的关键。
唐娜∙沃克∙泰勒斯通在《提升教学能力的10项策略》认为:“充实的、支持性的环境非常重要……在一个人际关系疏远、诚信缺失、心灵破碎的世界中,强有力的支持性关系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尽管我们无法控制学生课堂之外的环境,但我们对他们每天7小时的课堂环境却能发挥重要影响。”建设这样的环境就是课程开发和实践。我对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有这样的界定和理解:“学校的课程就是学校组织成员为学习者发展而创设的教育(生活)环境和学习活动。”“教育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学习活动将这种发展可能性转化为发现的现实性。”(参见:答疑解惑:课程育人之“环境育人”与“活动育人”),在环境因素中,人际关系是重要的环境,教育基于关系,教育学就是人与人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学。另外,教师总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教师可以“对学生每天7小时的课堂环境却能发挥重要影响”,教育的不少问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
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指出:“任何学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而知之,可是细节、色彩、口吻、氛围、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入我们血脉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都要从师长那里把捉,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做教师的,你不是在用知识在教,而是用你这个人在教。和老师交流,我说在教师中存在这样的现象:能在课堂上看到课标,看到教材,就是不能看到教师这个人,教师自己不在了。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历史老师上课上得非常精彩,听课后有人问这位历史老师“你备课花了多长时间?”这位老师回答说:“我备这堂课直接时间只用了15分钟,但是我这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好的课堂能看到教师精彩的人生。上个世纪30年代,吴宓教授在清华大学开设《文学与人生》,课程目标的第一条是:“把我自己——我的所见所闻,我的所思所感,我的直接和间接人生经验中的——最好的东西给予学生。”
自己带研二学生程久菊在小学数学方向发展,我让她参加了这次活动。下午我就参与了小学数学组的活动。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小学蔡冬梅老师、江苏省海门实验小学黄晓波老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实验小学吴甜甜老师同上三年级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同课异构。观课中,我思考了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方法和算理背后,有拆分、合并的转化思想,以及多样化背后的更优化、以及尽可能与原有基础建立联系,以及如何发现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方法。引发了我对“教学中收放如何平衡”“如何在操作活动当中把思维改善结合起来;如何把操作活动与知识建构结合起来,以有结构的操作活动建构有结构的知识体系与实践方法”“如何引导学生围绕学科本质提问,在此基础上做学科讨论与探究”。
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包静娟老师做点评和指导,在包老师的分享中,我知道了苏教版和人教版该内容的教材安排:
包老师说完,我就上面的思考做了分享,主要采取观课议课的表达方式。后来交流,包老师表现出了对这种表达交流方式的兴趣。
金沙小学钟樱校长邀请我参加“好课的模样:与特级教师同上一节课”活动,说郭华教授要来。发来日程,有俞正强老师和袁晓萍老师上课。郭华教授来了应该要见,俞老师的课听过多次格外有魅力,袁老师的课没有听过但也闻名已久。内心欢喜,自然要去。
上午观察金沙小学谢丹老师和俞正强老师同上《面积单位的认识》,谢丹老师教龄只有三年,中规中矩地引导学生学习。俞老师的课别开生面,给人很多思考和启发。无论是谢丹老师还是俞正强老师的课,课后,斯苗儿老师都有与学生的精彩交流,给参与者以启发和引导。
对话环节,有老师问到表象问题。我主动站起来,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可以把看到的实物,比如1平方厘米的纸片看成实象,看着它在头脑中形成1平方厘米有多大的图像的印象,这可能是表象。抽象出的1cm2是数学符号和语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用得可能更多的是表象。比如,你家里的住房是25平方分米,是否合理,你不会实际测量,你在用头脑中的1dm2的表象做工具判断。”我这样说是否合适,要请各位行家批评。在场的原青羊实验中学季应朗校长后来说:“一线老师需要这样的指导。”
全天主持活动的钟娟是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的学生,过去我教过。好为人师,中午我微信问她从俞老师的课上学到悟到什么?她回答:“用数学本质之根,铸学生数学学科之魂。”这很不错。我希望具体一些,有这样的提醒:“你可以由此想一想:怎样理解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怎样理解大单元(跨单元)教学?怎样理解数学思想的教学?怎样理解过程为本的教学?怎样理解教师的解放和突破?”
中午,我赶到石笋街学校参加了一个活动,回来刚赶上袁晓萍老师执教《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对于复习课过去自己观察太少。袁老师的课关注连接、转换和提纲挈领,对复习课的教学有很好的理解和表达,让自己收获多多。
斯苗儿老师在组织交流和对话后,把话筒递到我的手里。面对绝大多数来自成都的年轻老师。我表达了这样几层意思:
作为年轻老师,要敢于上公开课,争取这样的和名优教师“同上一节课”:“上成功了有成就感,上失败了有贡献感,反正不吃亏。”
对于课堂上的问题和批评,可以这样想:“只要你还嫩绿,你就会继续成长;一旦你已经成熟,你就开始腐烂。”(美国演说家丹尼斯•威特莱语)
千金难买回头看,参加这样的活动是经历,对一天活动的思考和回望才能帮助你获得经验。因为参与的学员中有不少过去教过的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我分享了我让钟娟思考的问题。
大家在活动中要学习斯苗儿团队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坦诚对话,要学习教学以外的学生关怀和互动交流。
晚饭时,钟校长问我观课议课的一些问题,我简略地观课议课期待和实现的一些改变:上公开课的取向从表现展示转向成长发展;准备公开课从费心劳力到常态轻松;上课的结果从接受批评到获得帮助;观课和其他参与者指导他人到谋求自身成长,总体上建设“从相互教走向相互学”……
今早醒来,再把昨天的活动想一想,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得空时,争取去上一次,向俞正强老师致敬,我和特级教师同上一节课。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观课议课与教师幸福。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等26本著作,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和社会哲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