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出版。报告显示,我国智慧教育进一步从点到面纵深推进,智能技术日益支撑智慧教育环境构建,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动能,个性化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未来教育新样态端倪初现其中,智慧教育区域政策导向明显,已有58.7%的区域把推进学校智慧教育发展纳入区域规划;区域空间建设成果显著,88.46%的区域信息门户空间实现了应用的平台化;已有50%的区域开展了统一的数据建设与业务共享。
报告同时指出,2020年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加速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停课不停学”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成果,促使师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对智慧教育的认识产生较深的转变。同时,随着“智慧教育示范区”、“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等国家层面行动的统筹推进以及诸多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项目的深入开展,标志着智慧教育已进入融合应用与创新发展阶段,智慧教育行业市场迎来快速成长,有望到2023年突破万亿市场规模。
据了解,报告2021版是《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报告》系列的第二期,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腾讯智慧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相关专家团队,以及全国十多个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研制。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战略规划的持续推进落地,我国各区域智慧教育进一步呈现从点到面、由浅入深、由技术环境支持到教学管理应用的新特征。报告显示,我国教育领域持续进行“数字化转型”,教育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学校减负增效提质,实现传统的教育供给与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供给之间的相互补充,构筑了新型的教育生态。智慧教育区域政策导向明显,已有58.7%的区域将推进学校智慧教育发展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主要聚焦于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学习画像、精准教学、人工智能应用、数字校园、智联校园等方面。在积极的政策扶持下,区域线上空间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的互融联通,教学主体、教学方式、组织结构等要素充分融合,体现出全场景的新特征。报告显示,56.52%地区建立起统一的信息门户空间,其中有30.77%的地区选择使用企业云化服务实现区域信息门户空间的搭建。报告期内,88.46%的区域信息门户空间实现了应用的云平台化,助力师生一站式实现信息发布与获取、学习交互、资源管理与共享、教/学内容获取等功能应用。
云端化布局使得区域教学资源的服务模式不断完善。线上线下供给的无缝衔接与补充,丰富了不同利益主体获取教育服务的途径和手段。56.52%的区域建有教学资源平台,部分区域教学平台能够提供AR/VR学习资源、智能组卷等服务。而面向能力素养培养和智能教育与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应用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果,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区域智慧教育实践愈发重视数据管理和教育数据在教育治理中的应用。一方面,各区域数据建设与共享平台的建设情况差异较大,报告期内有50%的区域开展了统一的数据建设与共享业务。另一方面,有60.87%的区域将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应用于综合素质评价、教学评价与绩效考核中,对学生评价和教学质量分析等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数据的管理更为完善。
随着国家不断大力推进智慧教育的建设,全国各区域在智慧教育上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智慧教育建设得到重视。在区域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智慧教育在各区域间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共性特征,包括区域与企业合作更加紧密、教育资源走向开放共享、智能技术深入教学全流程以及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等。除了共性趋势外,各区域在实践过程中也涌现出契合本地学情、区情的成功案例,呈现出因地制宜的特征。
报告收录的上海闵行区、北京东城区、江苏苏州市等智慧教育国家级示范区以及北京朝阳区、上海徐汇区、河南郑州市、天津和平区等区域的建设成果案例,充分体现出技术驱动教与学过程深刻变化与革新,以及 “弹性”、“灵活”、“开放”的教育形态,为智慧教育的横向贯通、借鉴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例如,上海徐汇区提出信息化创新实践的“1+5+3”任务框架,探索符合区域实际的智慧教育建设模式,打造以智慧教学、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智慧教育环境建设,同时联合腾讯教育等企业伙伴,建设教育智能化数据平台、互联网个性化学习模式与平台、AI辅助教育教学应用和内容产品等,为全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徐汇经验”。
天津市和平区则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推动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目前,和平区联合腾讯教育打造的“和平智慧校园”已经实现了全区所有中小学100%覆盖,实现了学业、行为大数据全链条采集、分析,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伴随式采集,并且教学相关的大数据也被赋能于老师的专业成长和家校之间的良好沟通,打造出正循环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
随着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持续加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不断迭代教育信息化的形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向纵深发展,促使其更加高效、智能且个性化。报告认为,我国智慧教育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规模有望在2023年突破万亿。展望未来,我国智慧教育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智慧教育硬件与软件将深度融合,单纯的硬件、软件业务难以满足终端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构建教育生态成为发展智慧教育的重要驱动力。要聚焦技术的适配性与未来教育教学的核心场景,通过重构学习环境、内容供给、教学方式以及评价管理,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系统性创新,构筑“五育融合”的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同时,智慧教育建设应围绕平台、资源和模式维度实现协同发展,并进一步迈向区域整体推进,统一规划发展及系统化设计。
另一方面,智慧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通过智能技术手段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深度学习与智慧发展。与之相适应,智慧教育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教师更加注重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服务设计、个性化干预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等多个方面。,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信息化教学架构师、服务师等专业人才为智慧教育的场景落地与常态化融入保驾护航。。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石凌表示,“《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报告》全局呈现我国智慧教育变革的重要脉动,对典型区域智慧教育发展进行‘动态观察’,为教育行政部门发展决策提供一手材料,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为各地智慧教育发展提供交流学习平台。”(科文)
系上绿围裙,扣上黄草帽,拎上锄头、水桶,顶着太阳,王亭予在杭州初秋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中,踏上了一块黄土地
作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以“买全球卖全球”闻名于世。近期,因为“义乌老板娘”可以无缝切换多国语言介绍自家商品,人们再次被这个号称“世界超市”的贸易重镇所震撼。
“去年玉米大丰收,今年又包了300多亩地,咱盘算着,也‘整’台机器,起垄、播种、侧深施肥都好使,早点为春耕做个准备。”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坎子山地区日前发现了新的生物化石资源。通过对比国内外植物化石组合和对区域地层进行调查核实,地质专家确认这是一个石炭纪早期的植物化石群,形成时间距今大约3.4亿至3.2亿年。
以人才驱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是我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逻辑。
为期4天的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会展中心拉开帷幕。2024年2月2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人们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参观中国移动展台。
这个由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的文生视频模型,只需要一段提示文本,就能生成具有多个角色和特定动作类型,且主题和背景基本准确的高清视频。
体内微型处理器连接电极,采集颅内脑电信号;体外机为体内微型处理器无线供电,实现脑电信号传输,并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把脑电信号“翻译”成外部设备的控制指令。
该校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谭海仁教授课题组在大面积全钙钛矿光伏组件领域取得了新突破。团队通过研究实现了铅锡钙钛矿薄膜的大面积、均匀化制备,并在此基础上构筑全钙钛矿叠层电池。
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日前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颁发杰出服务奖,以表彰他创建半相合骨髓移植“北京方案”,为国际血液病学作出杰出贡献。
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习总亲自担任组长,在会上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文提出,将从增强数据安全保护意识、开展重要数据安全保护、强化重点企业数据安全管理、深化重点场景数据安全保护四方面提升工业企业数据保护能力。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资源持续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年一度的学术委员会会议23日在京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确认我国共有中药资源18817种。
积极探索建制化科研组织模式,有助于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整体效能,进一步激发科研主体的创新活力。当前,发挥好建制化科研组织模式优势,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机构内部协调机制,提高资源共享水平,优化科研评价体系。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近日发布消息称,保护区内发现苦苣苔科植物新物种巫溪马铃苣苔,相关成果已在国际植物学刊物在线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AI技术融合他人面孔和声音,制造非常逼真的合成图像来实施新型网络,这类骗局常常会在短时间内给被害人造成较大损失。我们应该如何看清这类AI“深度造假”?
我国渤海深层油气勘探再获发现,亿吨级油田渤中26-6油田新钻探井测试产能创新高,新增油气探明储量超4000万立方米,推动该油田累计探明储量突破2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最大的变质岩油田。
风力发电取决于风力大小、太阳能发电取决于阳光是否充足,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的“风乌”大模型,正在让AI用于气象预测,辅助防灾减灾、能源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