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证照到期提前提醒服务、打造企业设立许可“极简模式”、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去年以来,衡水市武强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健全工作机制,聚焦工作重点,提升服务便利化,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 ,提升服务效能,着力解决市场主体最急迫、最关切的诉求和痛点,赋能地区发展“加速度”。
新春伊始,武强镇召开2024年招商引资暨企业家新春座谈会,邀请武强镇籍在外企业家代表畅叙乡情、共话发展,并号召大家积极回乡投资兴业,带动家乡发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一段时期以来,武强县通过召开会议进行详细部署、定期协调,相关分管领导分工负责,与各县直部门、各镇区合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一网通办”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作实效。为让企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该县创新行政许可延续新模式,推行“EMS+许可闹钟”制度,主动提供证照到期提前提醒服务,帮助企业预防化解因证照过期而造成的各类问题。
此外,当地持续开展“送政策送服务暨企业大走访”活动,组建起一支懂政策、精业务、优服务的帮扶指导队伍,由领导班子带队不间断深入企业和重点项目一线,有效促进了政府与企业、服务与需求的无缝衔接,实现了审批服务全过程提速增效。
“武强推行的‘证照同办’改革,大大降低企业办事成本。”武强县某物流公司负责人使用企业设立许可“极简模式”轻松办理业务后,不由地夸赞道。
近年来,武强县聚焦营商环境考核重点指标领域,对标最高标准,持续深化改革、攻坚突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武强县在餐饮、住宿、物流等13个领域推行“证照同办”改革,打造企业设立许可“极简模式”;打造40个高频“主题式”办事“套餐”,切实让市场主体轻松进入、快速经营;增设企业开办智能审批系统,实现营业执照“即办即批、即批即得”。
与此同时,该县推行工程项目“并联审批”,整合精减同一审批阶段不同事项提交共性申请材料,压减审批时限10%左右,并将帮办服务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实现快捷审批,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实行容缺受理,破解“材料不齐不能受理”的审批难题,对小餐饮、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实现“一纸承诺、现场拿证”。
“当天提交材料当天审批,没想到速度这么快。”近日,武强县一建设项目负责人在行政审批局顺利拿到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服务专区”,为企业和工程项目审批提供“一体式”管理、全链条服务,是武强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之一。
据武强县行政审批局局长刘伟介绍,该县将医保、社保、不动产、税务等25个进驻部门的服务事项分领域设置社会服务专区、人社综合专区、办税专区、不动产登记专区,实现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通过拓展前置服务、跟踪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创新服务,实现群众办事有人帮、有人管、有人办;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进一步解决企业和群众在大厅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开展“局长接待日”活动,面对面倾听企业呼声,零距离服务办事群众,切实做到“听民声、解民忧、纾民困”。
武强县行政审批局副局长武文菊称,武强通过设置帮办服务专窗,对重点项目审批开通“绿色通道”,提供贯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的帮办服务,助力企业“快立项、快审批、快开工、快投产”。
“乡村振兴,先要产业振兴……”夜幕降临,武强县东孙庄镇皇甫村的广场上,30余名村民围坐一起,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农村夜校”正式开讲。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近年来,武强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打造“农村夜校”项目,将“学校”开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强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开展2690余场活动,惠及群众3万余人。
夜校开班以来,皇甫村村民魏广华一堂课都没落下。在夜校学习农技知识之后,最近又学习了畜牧养殖技术,“老师讲课通俗易懂,让我学到了‘致富经’,农村夜校帮我走上了致富路。”魏广华说。
为推动“农村夜校”志愿服务活动走深走实,武强县整合人才资源,选优配强师资力量。村支部任所在村“农村夜校”校长,邀请县直部门、各乡镇区志愿者,农技人员,致富带头人等任“农村夜校”教师,利用村民晚上或农闲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合作社、养殖场,传授与交流技术。
当地还对村内医务人员、农技专家等不同领域志愿者进行培训,让志愿服务“细水长流”。如今,武强各地的“农村夜校”学习氛围日益浓厚。以农村夜校为重要载体,打造乡村振兴“文化加油站”逐渐成为新时尚。
将视线转向武强镇东厂村。每天入夜后,该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代表陆续聚到村委会,认真聆听理论政策宣讲。授课教师为村民详细解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强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等主题内容。
据介绍,为丰富教学内容,打造多元知识课堂,武强县“农村夜校”坚持围绕讲思想、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科技、讲新风、讲环保、讲卫生、讲安全、律等“十讲”方面内容开展培训,各单位、志愿服务队、各级各类志愿者通过“现场教学+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训内容紧贴形势、讲求实效,在“讲”的同时,注重交流互动、耐心答疑解惑,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好群众故事,补齐群众的知识、技能短板,让群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如果说,学校是知识文明的摇篮,那么,农村夜校则是乡村振兴能量的重要来源。为此,武强县主动延伸触角,在抓实群众政策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发挥群策群议优势,将“农村夜校”打造成“群众议事厅”,搭建干群沟通桥梁。
当地结合实际,在部分村选取地理位置便利、环境清静、氛围舒适的地点建立“群众议事厅”,在课前课后,围绕村庄规划建设、社会治理、环境整治、文化活动、教育医疗等公共事务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畅所欲言,谈问题、谈困难、谈建议,干部虚心听取,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群众议事厅”创新治理模式。数据显示,自“农村夜校”开展以来,已征集各类意见建议80条,已协调解决72条。
三月春光,万物侯新。清早,位于武强县古坛村的乡村振兴车间准时忙碌起来。眼下,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装,机器的“哒哒”声,连同大家的欢笑声汇聚成一曲动人的旋律。“现在的我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每月还有5000元人民币工资。”50岁的村民陈翠乔笑着说,村里的乡村振兴车间让她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为推动乡村振兴,近年来,武强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车间建设,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工厂”。现如今,乡村振兴车间在武强蓬勃发展,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
古坛村地处武强县城西10公里。2023年,村里盘活闲置多年的办公楼,建成乡村振兴车间,引进服装厂,吸引了包括陈翠乔在内的许多村民报名。
“我们利用这个车间和引进的服装加工厂开展股份合作,以大楼使用权入股,成立振兴服装厂,既带动了周边村落和本村120多人的就业,还为我们村增加了近1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古坛村党支部孙威信说。
据介绍,为推动乡村振兴纵深发展,武强县制定了《关于扶持村集体建设经营“乡村振兴车间”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了工作思路。把合作企业出资、村集体自筹、村民入股、政府扶持、银行融资等方面投入资金作为乡村振兴车间建设启动资金;村民通过在乡村振兴车间务工实现就业增收,村集体按照投入资产(土地、资金)股份占比获得经营性收入实现增收。
按照工作思路,企业通过在村内扩产,进一步增强了生产能力,而村集体通过管理、经营乡村振兴车间,也提高了村集体的产业发展能力。随着乡村振兴车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了由原来扶贫车间的单一带贫模式,向做大乡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升级。
人勤春来早,年后复工忙。走进东孙庄镇乡村振兴车间的电商中心,主播马腊正架起手机向粉丝介绍武强县的农特产品:“这是款无公害鸡蛋,蛋清鲜嫩紧实、蛋黄柔嫩松沙……”
马腊说,5年前,她从经营实体店转战乡村电商。2023年,武强县东孙庄镇建起乡村振兴车间,马腊带领团队入驻,如今,上千平方米的车间内,仓库和直播间相连,粉丝在直播间一下单,隔壁的仓库马上打包配送。
近年来,武强县强化工作统筹,加大对乡村振兴车间建设的支持力度,18个试点村村集体建设经营乡村振兴车间,优先列入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资金支持范围。
同时,为打好技能培训“组合拳”,武强县将试点村优先列入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计划,采取订单定岗等灵活培训模式,提高务工人员技能水平,培养更多技能人员,先后为50名乡村振兴车间务工人员提供了技能培训。
乡村振兴车间对稳定和促进农民就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那么,如何创新发展路径,让乡村“小车间”成为振兴“大舞台”?
近年来,武强县积极探索建设乡村振兴车间经营模式,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激发乡村振兴动力。该县依托手套、乐器配件、仪表、铝型材等现有产业基础,建立政府、村集体、企业、村民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集体有收入、企业有效益、村民有工资”的多方共赢局面。
现如今,武强的乡村振兴车间不仅架起了乡亲们从家门口通往生活富裕的“幸福桥”,也让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小车间”正发挥“大作用”。
武强县乡村振兴局二级主任科员郭沭说,武强县把乡村振兴车间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2023年,利用衔接资金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资源,总投资1031万元建设乡村振兴车间20多座,主要涉及塑钢门窗等,每座车间可带动农户就业50余人,每人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
郭沭表示,接下来,武强县将继续立足实际,探索创新,加大乡村振兴车间建设力度,积极打造家门口的“致富工厂”。